新闻视界

云计算“众生相”:有人为了实现梦想,有人为了活着

  承蒙某某平台看重,此前几个周末参与了多家云生态链上的中小企业的电话调研会,过程中跟许多真正的行业大佬畅谈一二,收获颇丰,具体调研内容不便多谈,今天有空整理笔记时,有几点感悟,分享一下,希望抛砖引玉,一同讨论。

  1. 云计算行业远没有表面上那么乐观,充斥着各种焦虑和挣扎。

  如果只去看一些行业研报,会觉得云计算这个行业一片乐观,技术在不断地进化,政策在不断地支持,案例也越来越丰富,行业本身动辄百分之大几十的复合增长率,整体看上去欣欣向荣。但事实上,如果我们把目光从产业头部往下移,去看看那些行业中的中小企业,情况就大不一样。

  如果你在一个大的平台,前面有触手可及的市场,后面有巨额资金支持,你可以专心致志地打磨产品、深耕市场,时不时开个行业大会抒发下自己的理想和豪情;但如果你身处一个初创企业,公司账面金额始终徘徊在当月员工工资总额上下时,所有人都会变得很焦虑,所有人都做好了两手准备——留下,或者离开,包括老板。

  “我们都知道云计算是一粒种子,我们都知道它将来会成为大树,但前提是我们要保证自己能活到那一天。”

  在这样的焦虑氛围下,这些企业的业务结构非常复杂,简单来说就是——只要来钱,啥都干,比如,开发小程序这种3万、5万的活儿也接。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用眼前的苟且,养活诗和远方”。

  2. 云生态太复杂,在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中实现共赢,比想象中更难。

  云计算产业都在谈生态,但这个生态中的玩家对自我和相互的认知并非一致。

  比如,我们眼中的SaaS服务商,他们从来没认为自己是云企业,甚至不认为是云生态的一员,云只是他们销售产品的一个渠道,更关键的是,这个渠道效果并不好。

  举个真实例子,一个开发统计软件的小企业,他们将自己的产品接入了几乎所有的“云平台”,目的很简单,就是想借助这些知名的云平台来获得更多的客流和订单,他们认为这跟打广告差不多,但这样做的效果并不好——“平台引入我们就是为了充数,真正的扶持太少了”,当前的订单还是原来的客户关系,收入还是来自原有的IT服务业务。

  而站在对立面,各大云平台似乎对这些合作伙伴也颇有意见——“平台是要共赢,不是单向的扶持、输血,我们需要那些深入垂直领域的服务商,最好能补强平台的不足,或者你的产品有很强的客户关系,能带动我其他内容销售,这些合作伙伴是平台最重视的,问题是,当前很多SaaS服务商,在业务价值上,对平台没什么意义。”

  与其他相对传统一点的产业生态相比,当前的云生态的内部结构更加复杂,举个例子,在传统的通信产业生态中,上游有华为、中兴这样的设备商,中下游有移动、电信、联通这样的运营商,下游还有一些渠道商、分销商,大家按照职责各行其是,目标大体是一致的,最起码利益并不冲突。

  但在云生态中,每一个参与者的角色都是复杂的,可能互为上下游、又互为甲乙方。比如一家SaaS服务商,当它提供服务时,是云的合作伙伴;当它的业务跑在云上时,它是云的客户;而当它推广云端服务时,又可能成为云的分销商。

  在错综复杂的合作关系中实现共赢,比想象中更难。

  3. 技术似乎并不重要,甚至产品都不重要,客情关系最重要?

  提供云服务的企业很多,决定成败的是什么?过去我认为是技术、产品、服务。

  现在我的观点依然如此,但要补充说明一点:决定长远成败的是技术、产品、服务;但决定一个订单归属的,往往是客情关系,至少在云计算的当下是这样的。

  云计算行业算不算高技术壁垒的行业,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任何一家企业,只要有钱,它想做云计算,往往很快就能推出一整套云服务,从IaaS到PaaS到SaaS全都有,行业出现什么新技术、新产品,半年后也就成为标配了。

  只要不是对产品质量有严苛要求的企业,比如金融行业,它们在选择云服务提供商时,优先考虑的并非产品和技术,生态更不会去关注,它们关注的是价格,以及客情关系。

  另外,越是传统的企业,他们越不关注什么是云,他们只关注两点,一个是效率提升了多少,另一个是成本降低了多少,他们并不关心你有多少产品,是否自研。

  这是一个听回来的故事——某家头部云厂商希望谈下一家大型客户,推出了免费试用一年等多种方案,另一家云厂商则剑走偏锋,邀请这家客户的多位高管去往一个度假山庄交流。两周之后,后者赢得了这家客户。

  4. 私有云不是太好的生意,只是为了活下来必须的“妥协”

  今天,所有主流的云厂商都在做公有云,甚至这些主流厂商公开声称,“私有云不是云计算”。也正是如此,私有云成为了中小玩家得以生存的“夹缝里的空地”。

  私有云项目的优势在于,定价灵活,毛利弹性较大,但其劣势在于,每一单的竞争都异常惨烈,依靠的是销售团队的公关能力,同时,技术人力的投入非常大,如果没有做好成本核算,或者在研发中遭遇困境,也有亏损可能。

  所有人都知道,私有云不是太好的生意,如果你能做好通用产品,批量起量,谁会去一个一个舔客户吗?只不过是为了活下来必须的“妥协”。

  5. 云计算已经不是降低成本,而是增加成本

  云计算相比传统IT,其最大优势是什么?过去我一直以为是“成本”,但这似乎是个“骗局”。

  今天,有统计数据显示,云计算服务的使用成本比上云企业预期中的要高,近 40% 的公司在云计算技术上超支,有过半数的企业将成本视为阻碍企业上云的核心因素。

  而更关键的是,传统企业上云后,其花费在云计算上的实际支出,甚至比使用本地IT设施时还要高,而这笔额外的支出似乎并没有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他们说,如果我们今天不上云,将来会很快死掉。但我发现,如果我们上云,可能今天就会死掉。”

  大部分传统企业内部的IT团队能力并不能匹配云计算的要求,他们组织在云迁移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能够充分发挥云计算优势的数字转型基础打牢。

  举个例子,很多企业在迁移过程中往往采用“直接上传”的方式,这种不加调整的上传意味着工作负载仍然保留着大量本地运行的特性,大部分应用程序最终被运行在虚拟机上,并没有利用到现收现付的云服务特性。

  “事实上,他们并没能享受到云服务所固有的规模经济优势。”

  以上所谈可能有失偏颇,欢迎留言讨论。


相关推荐

评论

  • 昵称 (必填)
  • 邮箱
  • 网址